这3.15刚过,央视又曝光了一批行业内幕,令人瞠目结舌。涉及到科研这一块的我们经常查看的百科全书也榜上有名,可以说几乎每一行业都有内幕,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今天小编就略提一下生信行业内幕。
大家都知,生信行业可以说是测序行业的天下了。大家也都测过序,基因组、转录组等等。那么首要关心的问题就是Q20和Q30了,通常测序公司会给你承诺相关指标,最终拿给你的数据也达到了这个指标。那么满足指标,质量就OK吗?NO,Q20、Q30是一个整体性测序质量的评估,我们做组装做比对还是需要截取末端质量较低的碱基的,不要认为Q20、Q30高了就可以略掉这一步了!此外涉及到文库的一些其他评估方法,如复制比例、GC、AT分布等通常合同中是不签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评估一下,认定这个文库来是否合格。
第2个就是占据生信行业大半个天下的测序公司的生信分析过于标准化。由于生信行业目前主要的对象是科研群体,而这部分科研群体所在的单位由于相关设备跟不上,导致对测序公司相当依赖,生信分析能力严重不足,实验室能够懂生信的人凤毛麟角。而这就导致了生信公司越来越多,而科研人员却永远跟着公司来跑。那么我们的科研项目就必须让公司做,而公司讲究的是流水线、标准化,但是对于科研问题,可能每个问题都有他独特的一面,标准化的流程,不利于科研问题的解决。像在转录组分析过程中鉴定差异基因公司按照FDR值<0.01鉴定了好多好多,但这么多基因对我来说我无从下手,我无法找到真正起作用基因来,是否可以再加一些过滤低表达的基因或者FDR控制在0.001呢,而这些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只能大海捞针了。再就是众多生信分析软件的参数在公司标准化流程中实际上好多都是默认的,但事实上对于不同的项目,这个默认不一定都适用。总之说了这么一堆,还是少依赖公司,让自己走在科技的前沿了。
第3个项目周期很长。自己一个项目公司进展缓慢,基本上是此项目按照公司现有的流程跑出的结果不理想,可能需要一些个性化的调整,但这又是目前公司所欠缺和不愿意投入的地方,如果你想加速,去公司拜访吧。

第4个生信发表文章,公司分析结果居多。目前生信行业主要产出还是文章,当然应用,像医学方面近年也逐渐增多。我们看看各个测序公司推出的nature系列顶级文章,都会发现个名字所在的单位是某个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然后跟其并列的人所在的单位是某个公司,这不仅让人讨论,这几个一作真是贡献的一致吗?也许最前面的那个高校、科研院所单位贡献了材料及相关费用,后面也做了一些实验分析,但我个人认为主要贡献者应当是公司。尤其是在转录组文章中,作者仅可做的只是Q-PCR了,这应该更属于是公司的贡献,而非作者本身能力的体现。当然你也可能会说谁让咱有钱了,有钱就任性点了!在生信领域,几乎可以说拼的是钱了,而不是简单的你的科研能力。
最后小编留给大家来吐槽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