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辨麝香壮骨膏成分、区分转基因大豆,到开展亲子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多个领域。其核心载体 ——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更是生命科学研究与临床检测的关键场所。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如 DNA、RNA、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进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其相关理论与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常见技术包括:
- 基因组 DNA 分离纯化、质粒 DNA 抽提及纯化
- RNA 提取、PCR 扩增
- Southern blot(Southern 印迹杂交)等
这些技术为基因功能研究、疾病诊断、物种鉴定等提供了关键支撑。
分子生物学实验以 “基因扩增” 为主要工作内容,操作过程需严格遵循规范,核心特点可概括为四点:
- 高精度:实验需精准控制试剂浓度、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例如 PCR 扩增对温度循环的精度要求极高。
- 易污染:核酸(DNA/RNA)片段易残留、扩散,一旦发生交叉污染,会直接导致实验结果失效,因此污染防控是实验操作的重点。
- 防干扰:实验体系中可能存在抑制酶活性、影响反应效率的物质(如蛋白质、杂质),需通过纯化、过滤等步骤排除干扰。
- 生物安全:部分实验涉及病原体、有害生物大分子,需在特定安全等级环境下操作,避免对实验人员与环境造成危害。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要用于动植物 / 微生物 DNA 提取与鉴定、
PCR 扩增、分子杂交等实验,通常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其建设需围绕 “分区合理、隔离有效、流程规范” 展开。
实验室需根据实验步骤分为 5 个核心功能区,且需遵循 “单向流动” 原则,避免交叉污染。
- 灵活调整:不同机构可根据研究内容合并部分区域,例如扩增区与扩增产物分析区可在特定条件下合并。
- 面积要求:各功能区需保证足够面积,确保仪器(如 PCR 仪、离心机)合理安放,且不影响业务操作流程。
- 有效隔离:优先采用物理隔断(如墙体、玻璃),不建议依赖风流隔断(下班后风流关闭,隔离失效),确保各区域独立,避免污染物扩散。
- 单向流程:人员与物品进入各区域必须遵循固定方向,仅可从 “试剂储存区→样品准备区→核酸提取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 流动,严禁交叉穿行。
实验室设计需平衡 “污染防控、操作便捷、成本可控”,核心要点涵盖 7 个维度:
- 实验室无明确洁净标准,无需强制设置洁净系统。
- 设计时需从 “维护成本” 与 “使用方便” 两方面考量,例如仅在对洁净度要求极高的区域(如试剂配制区)局部设置洁净单元。
- 优先为各工作区域配置独立空调系统;若需控制成本,至少设置两套系统:将 “扩增区 + 扩增产物分析区” 与其他区域的空调系统分开,防止扩增产物通过气流扩散污染。
- 常规实验场景下,压差可设可不设;若设置,建议控制在 15 帕左右。
- 关键原则:严禁压差反向。若开展医学实验或对人体 / 环境有危害的实验,推荐整体采用负压;产物检测区必须为负压,防止扩增产物外泄。
- DNA 与 RNA 实验的样品制备需完全分开,实验用品(如枪头、离心管、试剂)也需独立存放与使用。
- 若实验室同时开展两类实验,需额外增设 “DNA 样品准备区” 与 “RNA 样品准备区”,避免核酸酶(如 RNA 酶)污染导致 RNA 降解。
- 增设缓冲间可增加一道隔断,有效减少人员进出时的空气交换,降低交叉污染风险。
- 需注意:缓冲间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操作流程复杂度,影响实验效率。
- 产物检测区必须为负压,可通过新风机将室内空气直接排至大气(避免回风)。
- 位置选择:建议将其设置在室外,或远离 “试剂储存区、样品准备区” 等上游区域,且距离越远越好。
需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室内外设计参数,确保环境稳定:
- 室外参数: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30.6℃、湿球温度 24.5℃;冬季干球温度 - 25℃、相对湿度 68%。
- 室内参数:万级洁净区温度 20~24℃、相对湿度 45%~60%;10 万级洁净区温度 18~26℃、相对湿度 45%~65%。
随着医学进步与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实验方法日渐多样,未来各类分子临床检验实验室将在医院、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场景广泛建设,成为疾病早筛、精准医疗、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