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神经环路过度活化驱动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发生机制解密

admin 18 2025-04-10 10:52:08 编辑

年12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王昌河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SYT11缺失后通过促进多巴胺传递引起精神分裂症样行为。

1、Syt11-cKO小鼠表现出精神分裂症样行为研究人员通过筛选数据库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SYT11蛋白水平下降。SYT11- flox工具小鼠与DAT-Cre小鼠杂交可实现特异性敲除多巴胺能神经元 SYT11(简称Syt11-cKO小鼠)。在三箱社交实验中2月龄成年Syt11-cKO小鼠表现出社交功能障碍和社交新颖性障碍,并可持续到12月龄。在社交接触实验中成年Syt11-cKO小鼠也表现出社交功能障碍。进一步实验发现Syt11-cKO小鼠的感觉门控功能、短期记忆功能存在显著缺陷。 

图1、Syt11-cKO小鼠表现出精神分裂症样行为

2、VTA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在SYT11- flox工具小鼠与TH-Cre小鼠杂交子代出生后第0天在腹侧被盖区(VTA)注射病毒实现敲除多巴胺能神经元 SYT11,成年后的小鼠也表现出社交功能障碍和社交新颖性障碍。然而,在成年期(3月龄)敲除多巴胺能神经元 SYT11并不会引起社交障碍。在出生后第0天或3周龄小鼠VTA脑区敲除 SYT11后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伏隔核(NAc)脑区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增加是多巴胺囊泡回收增多引起的。3周龄TH-Cre小鼠注射VTA脑区化学遗传学病毒在6周龄慢性激活多巴胺能神经元后引起社交功能障碍和社交新颖性障碍,并出现感觉门控功能、短期记忆功能障碍。在出生后第0天在VTA脑区化学遗传学病毒在4周龄激活多巴胺能神经元也能够引起上述行为障碍,这些结果表明VTA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过度兴奋后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图2、激活VTA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引起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3、mPFC脑区多巴胺过度传递引起社交障碍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和NAc脑区是VTA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输入。利用光遗传学激活3周龄小鼠VTA→mPFC环路后可引起社交障碍,激活VTA→NAc环路并不会引起社交障碍。mPFC脑区注射多巴胺2型受体激动剂后可引起社交障碍,在NAc脑区注射多巴胺2型受体激动剂不能引起社交障碍,表明mPFC脑区多巴胺过度传递引起社交障碍。氟哌啶醇(Haloperidol)主要通过拮抗多巴胺2型受体和降低纹状体升高的多巴胺缓解阳性症状。离体实验发现Haloperidol可增强VTA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腹腔注射Haloperidol增强mPFC脑区多巴胺释放,并抑制神经元活性。VTA脑区注射Haloperidol可引起社交障碍。腹腔注射Haloperidol可改善6周龄Syt11-cKO小鼠社交障碍。 

图3、mPFC脑区多巴胺过度传递引起社交障碍

总结本文发现青年期多巴胺能神经元过度兴奋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成年期多巴胺能神经元过度兴奋并不会引起社交障碍。

想了解更多内容,获取相关咨询请联系 电   话:+86-0731-84428665伍经理:+86-180 7516 6076徐经理:+86-138 1744 2250邮   箱:consentcs@163.com

上一篇: 基因设计工具的十大推荐,让你的科研事半功倍
下一篇: 组胺受体H2缺失致注意力缺陷的神经环路调控机制研究突破
相关文章